临江市六道沟镇西马村依靠特殊的资源禀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西马村就已经成为闻名白山的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率先成为临江市的富裕村。2006年,西马村被列为省财政支持的小康示范村,该村牢牢掌握这一契机,抓好队伍建设,从兴产业、搞规划、重培训入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423元,再一次实现了新跨越。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该村以党建为龙头、为主抓手,加强队伍建设,让党组织的威信树起来。让党员成为致富能手、让致富能手成为党员、让致富党员进入村班子,村党支部牢固树立这一兴村富民的理念,并一以贯之地付诸具体实践中,先后吸纳两名在村里威信高、有一定致富经验的农民党员进入村班子,在工作中,及时发现村里的致富能人作为党员发展对象重点培养。该村村两委充分发扬民主,凡重大事项必先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广纳“谏言”,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然后拍板。对于村里的农民老党员,村党支部提供舞台,发挥他们的“余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智囊团”和“顾问团’建言献策。让支部成为聚民心、汇民智、集民力的核心。 兴产业,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作为有近30年历史的玉米良种基地,村民尽管有丰富的制种经验,但持续增收难度大,潜力较小。看准这一村情,村班子同村民反复论证,集思广益,选择种植市场前景看好的北五味子,并选派村民代表远赴辽宁丹东、集安等地考察学习,使考察学习者大开眼界,获益匪浅。2006年该村建设了230亩的五味子栽培基地,基地实行集体投入,全体村民入股,集中管理,村民集体受益的模式,获利后拿出50%的利润,年年为全体村民分红,另一半利润用于集体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建设公益设施以及对考取大学的本村学生和村内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补助。经过精心培育,该村种植的五味子长势喜人,吸引大量外地人来参观学习。在农发部门的协调下,六道沟镇被列我省东部山区第一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区,西马村积极争取农机示范区落户该村,从厂房用地、选址、建设到机器安装调试,西马村班子成员都全程跟踪服务,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并计划在该村成立生产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使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转移到其它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搞规划,让村容村貌靓起来。根据该村地势平坦,村民生活富裕,改善村容村貌的愿望犹为迫切这一实际,西马村超前谋划,采用灵活方式,科学合理安排规划。在省财政支持下,该村集体拿出一部分,村民自筹一部分三级筹资建设西马新村。2006年新建住户18户,建筑面积1064平方米;翻新住户29户,建筑面积1561平方米;改造住户19户,面积1520平方米;新建仓房47个,面积280平方米;新砌围墙2800延长米,安装卫生厕所40个,绿化草地1200平方米。同时投资90万元,新修3.4公里水泥巷路,投资24万元新建村小学;铺设自来水管道1600延长米,排水沟800延长米;投资130万元新建一座秸杆燃气站。通过建设,极大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一个村容整洁的现代化新农村屹立在鸭绿江畔 。 重培训,让农民脑袋“富”起来。农民致富先治愚,根据镇政府工作部署,西马村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固本强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想致富无门路的窘境。该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培育新农民,两次邀请市农科专家到该村开展农民培训,数次参加镇政府组织由吉林农业大学胡全德教授、智能工程专家等开展的技术培训,全年村民共参加各类培训1500余人次。为让村民致富思路活起来,该村又组织村民代表到辽宁大榆树、吉林集安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培训和实地考察学习,西马村村民系统掌握了北五味子栽培、黄烟种植及其它特种养殖、种植技术。面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深刻变化,西马村一位有着二十年余年党龄的老党员邢福彬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生活,我们有奔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