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长白山,美丽的鸭绿江,银装素裹,江山如此多娇。国省干线沈长线临江沿江路段宛若一条彩练依附着蔚蓝的江水,向大山深处延伸……在这条沿江公路上,尽管寒风刺骨,风雪中过往的人们依然会看到那抹橘红色,他,就是共产党员、养路工于文善。 于文善是临江市公路养护工程公司桦皮道班的养路工,共产党员,今年43岁,他是一位养路工的儿子,兄弟姐妹四个都是养路工,他16岁时就参加了工作,接过了父辈们的锹搞,当上了一名养路工,至今已工作了 27年。由于于文善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他的父辈们曾经是全省的“班长标兵”,“全优道班”班长,父辈们的事迹上过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和《工人日报》,老一代养路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深深的铭刻在他的心灵中,在于文善27年的养路生涯中,他始终以父辈们的业绩激励自己,他加入了党组织,时时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最好的行动去完成父辈们没有实现的梦想。为了天堑化通途,为了山里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文善付出了青春和生命中全部的爱,无论是风霜雨雪,无论是酷暑严寒,为维护公路的安全,于文善每一次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 于文善肩负着沈长线231公里—233公里的养护任务。他的养护路段靠山的一侧多石砬子,春、夏、秋季节多落石、塌方;每逢汛期,山体滑坡、泥石流、大面积塌方接连不断;冬季经常发生雪崩和冰湖上路等灾害,因此养护难度较大,任务十分艰巨。232公里+150米处有一处长十几米的石砬子经常发生落石、塌方,时刻危及公路和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于文善经常要到这里巡路和清理落石、塌方,因此耗费了他很多心血,特别是汛期,他常常为此饭吃不香,觉睡不好,他想:“七十年代父辈们用铁锹、镐头和炸药改造了“十八拐”,(原老路的岗顶路段)为国家节约了10万元人民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新时代的养路工,我为什么不能改造石砬子?”2009年秋季,于文善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将石砬子上面裸露出来那部分石块用镐头和撬棍一点一点挖出,然后搬到山下,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危险的石砬子搬掉了,他搬走了近百立方米的石块,极大的改善了落石和塌方路段。于文善默默的做了这一切却没有向领导提任何要求,他只要了一件新的标志服,因为旧的已经不能再穿了。 2010年3月14日,从夜间开始,长白山区降下了又一场罕见的暴雪,降雪一直持续到15日,这使得长白山区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更加寒冷漫长,给山区公路的除雪防滑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临江市境内2条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全部关闭。凌晨5点,于文善迅速赶到自己的养护路段,这时路面的积雪达到了40公分,两公里路段发生雪崩4处。于文善深知,这样大的暴雪仅仅靠公司的机械除雪是不够的,恢复通车会非常困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样的时刻就要冲在前面。他爬上山坡,冒着被积雪掩埋的危险,将一处5米多高因雪崩形成的雪山推到山下的路面上,然后推到鸭绿江中。就这样,他处理了4处雪崩后公司除雪的机械还没有到达他的路段,直到他除了7、8百米路面的积雪后公司的除雪车才赶到。经过10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于文善的养护路段恢复了通车,沈长线临江路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通车,其他路段也相继恢复了通车。风雪中于文善的帽子上、身上粘满了冰雪,他用艰苦的劳动展示出共产党员和新时代养路工的风采。在15日晚临江电视台播放的新闻中,全市人民看到了沈长线多处雪崩路段和养路员工奋力除雪的画面,而后是积雪被清除干净的黑色油路路面。 2010年汛期,对于于文善来说是惊心动魄的,前所未有的大到暴雨给山区公路带来了巨大损失。7月31日,于文善管养的两公里路段多处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塌方,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夜以继日地忙碌在水毁路段上,在清理塌方的时候,陡峭的山坡在洪水的冲击下,巨大的岩石随时都有可能再度脱落,于文善全然不顾。在自己的承包路段刚刚恢复通车后,于文善又参加了四道沟大桥和五道沟大桥的抢修中,他和公司领导一样,一次又一次扛起沙袋,奋不顾身的冲入激流,直到大桥恢复通车。 于文善,一个普通的养路工,在平凡而艰苦的养路工作中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为了完成父辈们没有实现的梦想,为了山区公路的巨大变化,他默默的奉献着,执著的追求着...... 附:于文善工作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