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沙河镇白马浪村3、4社位于苇沙河镇西南部,距离镇区17公里,距离白马浪村部4公里。这里的居民有30户居住在偏僻的山岗上。人均耕地不足1亩,公路没有实施硬覆盖,饮水要到几公里远的山涧背,没有学校及卫生所。 一、实施生态移民的必要性 1、白马浪村3、4社居住偏僻的30户居民大多是云峰水库原迁移民及原迁移民后代。云峰水库建成蓄水后,他们后靠安置在这里。由于这里移民群众所拥有的耕地少、土地贫瘠,且都在坡度超过25°的山坡上,因此移民群众生活艰辛。这里移民年人均纯收入一千五百元左右,远远低于白马浪村基础设施较好的居民集中区生活水平。 2、这里的基础设施薄弱。公路及饮水成为制约移民群众致富的最大瓶颈。移民群众也曾经委托村委会向我们移民办公室请求修建水泥路。由于这里距离镇区及白马浪村有水泥路的地点较远,建设水泥路需100余万元。这里的居民没有自来水,人畜饮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山涧背。虽然我们这里并不缺水,但由于居民居住在山里,没有修建自来水所必须的充足水源及铺设管道的铺设条件。临江市移民办公室接到村委会修建水泥路及自来水的请求后,曾经多次到这里实地考察。也都因为投入过大,移民资金不足而没有办法实施。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这里冬季漫长且寒冷,移民群众只能多砍树木储备烧柴,盗砍林木现象严重。毁林造地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时常引起火灾。 4、移民居住环境差。这里的移民群众大多居住在几十年前建设的泥草房中,有的房屋有倒塌的危险。由于生活困难,多数移民群众没有能力重建。 5、影响旅游业。白马浪村已被吉林省定为红色旅游区,是临江—集安—丹东旅游热线的必经之地。3—4社几十户移民群众的泥草房正位于路边山岗上,对白马浪村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生态移民受欢迎 在白马浪村村委会征求移民群众搬迁意见时,移民群众都十分赞成,并说这是一项造福移民的民心工程。除一户年岁较大,故土难离的老者不情愿外,其余均同意搬迁改变现在的生活窘境,早日脱贫致富,征求意见通过率达97﹪。 三、生态移民的具体措施 1、在白马浪村3—4社居民自主建设、自愿搬迁的情况下,市移民办申请吉林省水库移民定理局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9万元。补助原迁移民及原迁移民子女每户1万元,补助原居住地住户每户5000元,用于房屋建设及住房外墙保温建设;整合临江市泥草房改造资金45万元,每户补助建房资金1.5万元;每户移民自筹建房资金1万元。 2、搬迁后,原居住地房屋扒倒并实施退耕还林,不再复耕。 3、建设地点选在白马浪村下部落屯。下部落屯靠近公路,基础设施齐全,距离村部900米。便于移民群众开展农业生产、渔业养殖、旅游开发,避免因二次搬迁给移民群众造成致富困难的问题。 4、新建住房建设标准按照村镇建设总体规划,为砖瓦结构,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宅基地面积按《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规定标准执行。 四、效益分析 1、苇沙河镇白马浪村3-4社生态移民如实施将彻底改变在此居住移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提高移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投入将更有价值,更加集中,避免没有必要的重复建设。建成后的生态移民新屯座落在鸭绿江边旅游热线公路旁,移民群众可以依托旅游业开展“农家乐”“鲜果自助采摘”“自助捕捞”“鸭绿江游船”等旅游项目。移民群众据此可以实现脱贫致富的夙愿,预计每年可增加收入2000元。 2、搬迁后的移民村已建设有水泥路,自来水等无需再投入,其它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备。可以说,市移民办用了不到30万元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解决了眼前100多万元才能解决的问题;从长远看,解决了移民资金陆续“无底洞”式投入而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移民群众仍旧生活窘迫,致富无路的问题。 市移民办实施“生态移民”,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因后靠安置而难于扶持、难以发家致富的新思路。生态移民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的移民后期扶持理念,将有限的移民资金用到了更有意义,更值得投入的地方,让移民群众尽早脱贫致富,可以说一举两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