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网

 找回密码
 点这里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临江老照片
临江网 首页 临江资讯 查看内容

市移民办公室趁移民后扶东风 打造望江移民生态示范村

2010-9-17 14:3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70| 评论: 0

——记临江市库区移民“十一五”规划成果

大栗子街道望江村位于长白山腹地鸭绿江畔,距临江市区7公里,距大栗子街道5公里。该村下辖4个社,总人口985人,其中移民737人,人均耕地0.9亩。在库区移民生态示范村建设前,该村村容村貌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畜饮水不安全

该村的自来水“铁质”管网几十年未经改造,已严重锈蚀老化,“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供水量不足。全村每天只能定时分片供水,并且水质不达标,严重影响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图为望江村移民挖开自来水管道寻找冒水点

2、村内交通落后

该村是我市蜜汁葡萄的主要生产基地,种植规模达800余亩,年产蜜汁葡萄230多万斤,年产值达700余万元,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产业龙头村”。但由于村内道路没有实施硬覆盖,道路沆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对该村的真实写照。葡萄收果时,运到家就会由于颠簸而破损严重。村里唯一一条出行的路还要绕经林业局苗匍院内,葡萄运输车辆受限不能进村装车。村民只能用小车将葡萄运到村外装车,造成鲜果二次倒运损坏及没必要的人力浪费。每年因道路制约而造成的移民群众收入损失就达30余万元。

图为建设前望江村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必经村路旧貌

3、村部、卫生所及文化活动室简陋

该村村部自1980年建成后一直也没有得到修缮,已破烂不堪,村干部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及会议室。村民代表大会的场地就成了村干部的头疼事,严重影响了移民村的形象及办公效率。村卫生所设备简陋,移民就医条件非常差。移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没有正规的活动场所,人们还处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状态。

图为望江村改造前文化活动室旧貌

图为改造前望江村村部旧貌

图为建设前望江村文化休闲广场旧貌

4、移民群众居住环境恶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我市地处东部山区,冬季漫长且寒冷。望江村移民群众的住房大多是60年代或70年代建的“裸房”,没有抹墙面,四面透风,御寒能力极差。移民群众也想了许多御寒的办法,比如说:搭建塑料取暖棚,大量储备烧柴等。搭建取暖棚占用空间大,每两年就要更换一次,每更换一次就要投入200-300元不等。取暖棚的取暖效果不但不好,而且私搭乱建、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移民村的形象,还埋下了火灾隐患。大量烧柴的储备,砍光了山上的树木,严重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图为改造前望江村移民群众住房旧貌

二、借移民后扶东风,促进移民生态示范村建设

根据《吉林省库区移民生态示范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在我办积极申报及省水库移民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望江村被确定为全省首批10个移民生态示范村之一。临江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移民办主任为副组长的移民生态示范村建设促进领导小组,成员涵盖财政局、城建局、水利局、农业局、发改局等相关单位。

在相关单位的积极配合下,经过二年的集中建设,临江市移民办投入示范村建设资金421.58万元,其中移民后期扶持资金391.58万元,地方投入30万元。望江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道路设施硬化、亮化

进村道路及巷道全部修成水泥路,总长度超过2公里,有效路面宽度达3米以上。葡萄采摘、运输、销售不再受道路制约;移民出行可以穿皮鞋,白衬衫了。主干道两侧安装了路灯,从此望江村不再是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文化休闲广场也实施了硬覆盖,总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移民群众高兴得还自发组织了秧歌队。每到黄昏,劳作归来的人们就聚集在一起扭起欢快的大秧歌。移民群众从此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

图为望江移民示范村建成后的进村道路及葡萄看护房

图为移民群众在建成后的文化休闲广场上扭秧歌

2、围墙建设美化

以前,该村都是用木板夹杖子,杂物乱堆乱放,杖子时常东倒西歪,既浪费有限的木材资源又不美观。现在统一的标准化围墙建起来了,以前脏、乱、差的院落显得格外刺眼。人们不约而同地依托围墙将杂物规矩起来,村民院落无意中实现了整洁化。

图为围墙建设前的情形

图为建成后的标准化围墙,村委会粉刷上了宣传画

3、截污排水沟渠化

建设前,该村排水沟为自然形成的土质水沟。居民生活垃圾及污水都淤积在水沟内无法排出,每当气温高时,腥臊恶臭更甚,蚊蝇四起,人们苦不堪言。建成后的主排水渠长230米,设计深度为2.8米,底部宽1.5米,上部宽2.2米,不但可以有效排出污水而且对位于山脚下的望江村起到了防洪作用。建成后的分排水渠长591米,宽70厘米,深70厘米,可有效排出污水杂物。排水渠两侧还栽种了好看的时尚花草及绿化树木令人耳目一新。排水沟渠化使移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空气清新了许多,人们路过沟渠不再掩鼻而过。

图为建成后的排水沟渠及葡萄管护房

4、村部、卫生所、文化活动室标准化

建成后的村部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电脑、电视、办公用品一应俱全,村民代表会议室宽敞明亮;卫生所得到了翻新,陈旧落后的设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医疗设备。移民群众看病方便快捷,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文化活动室也得到了翻建,各种科技图书摆放整齐,移民群众可随时借阅。移民群众打麻将的少了,钻研种养殖技术的多了;打架的少了,发展生产的多了,民风更加纯朴了。在这项工作中,共计维修村部及卫生所247.5平方米,新增文化活动室及档案室185平方米,配置会议室桌椅30套、办公桌5套、电视、DVD 、电脑各一台,标准化卫生所医疗设备一套。

图为改造后的望江村文化活动室

图为改造后的望江村民委员会

5、外墙保温节能化

望江村住房外墙保温是以节能环保为目的,移民自行安装了塑钢窗,粉刷过的保温房焕然一新。以前,每到冬天居民住房都会反霜,时间一长就会造成棚顶脱落。统一改造后,居民室内平均温度能达到21摄氏度,夏天室内也不再象以往那样闷热,真可谓“冬暖夏凉”。居民住房外墙保温改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建成后的保温房拆除了塑料棚,起到了扩大院落空间,为移民群众节约大量的烧柴(据测算,每年可节省燃煤1.5吨,合500多元钱),净化环境,住房加固保温,美化的效果,可以说是“一举五得”,移民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图为改造后宽敞明亮、美观大方的保温民宅

6、产业扶持精品化

(1)望江村现在是我市远近闻名的密汁葡萄主产区,远销国内多个省份。以前的望江村葡萄种植面积不到300亩,产量只有120万斤。虽然也是以葡萄生产为主,却由于“大田式”种植,粗放式管理,造成葡萄“产量低、品质低,价格低”,移民群众增收困难,人均年纯收入不过2000多元。鉴于此,临江市移民办公室转换扶持思想,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输血式扶持”为“造血式扶持”,从提高密汁葡萄的产品附加值入手,积极引导和扶持移民群众在日光温室内开展无公害葡萄种植。2007年,临江市移民办使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近50万元为望江村建造了51亩葡萄钢管大棚,并配套了现代化的滴灌设施。2008年钢管大棚建成并投入使用,当年就成效显著。大棚蜜汁葡萄比普通蜜汁葡萄提前上市25天,单株产量增加3-5市斤,销售价格较去年平均上涨3元/市斤,亩产值达到1万元以上。经过近两年的扶持与引导,望江村的日光温室无公害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00多亩,露地葡萄600余亩,产量达230万斤,年产值超过700百万元,移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远远超过了当地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图为望江村日光温室内已经成熟的无公害葡萄园

(2)“葡萄保鲜库”建设,护航产业发展。由于望江村种植密汁葡萄面积逐年扩大,再加上管理技术的进步,葡萄年产量已逼近300万斤。葡萄集中上市,造成市场销路不畅,经销商趁机压价,造成价格大幅回落。移民群众种植的葡萄常常滞销,甚至烂在地里,移民群众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为稳定葡萄价格,减少移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提高移民收入,临江市移民办在省水库移民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帮扶该村葡萄协会投资50万元建成了一座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储存量达80万斤的葡萄保鲜库。望江村葡萄协会依托保鲜库,彻底改变了移民群众“忙卖、抢卖、低价卖”的销售行为,平稳了人心。当年每公斤葡萄价格较上一年就增加了1元钱,全村因此增收达100余万元,人均增收达1000元。保鲜库的建成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促进了移民村及移民群众发展生产的信心和干劲。

图为望江村80万斤葡萄保鲜库库房一角

2010年7月,吉林省水库移民管理局冯局长一行来临江视察移民工作,并深入望江移民生态示范村考察建设情况。考察期间,冯局长对望江村这几年的变化深感欣慰。他动情地说:“如果所有的移民资金都能发挥如此效力,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移民的生活将会更加富裕。”望江村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已基本完善,现在应考虑提高移民的生活质量,并当即提出为望江村建一座浴池,解决移民群众洗澡难的问题。目前浴池正在建设中,预计十一期间建成。

现在的望江移民生态示范村已经按照《库区移民生态示范村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建成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造福广大移民群众。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下级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