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市纪委监察局始终牢固树立服务“第一要务”的思想,把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作为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全力当好经济发展的“清道夫”,为经济发展开辟了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 创新思路,增强软环境建设的责任意识 坚持“用硬措施治理软环境”的方针,秉承“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优惠不足感情补”的软环境建设工作思路,努力营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宽严适度、通畅有序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全民参与、合力共建的舆论环境”,全面提升了临江人对软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了广大干部建设好软环境的责任意识。 深入贯彻落实《企业宁静日制度》、《涉企行为备案制》、《临江市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处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强化制度落实的执行力,建立整治和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主要解决在软环境工作中失职、失察、不作为、慢作为或乱作为等问题,坚决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彻底清除“中梗阻”顽疾,对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失职、渎职和腐败行为的,按照相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工作中,临江市着力抓好“三个监督”:一是舆论监督。把“正风大家谈”专题节目作为一个监督平台,进一步畅通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联系的渠道。“正风大家谈”专题节目自2010年5月18日首播以来,共制作涉及政行风和软环境方面的专题节目9期,并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关注。二是社会监督。调动企业力量,设立软环境监测点。在全市选择了15户不同规模的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为软环境建设监测点,对部门落实软环境建设规定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延伸工作手臂,开展社区监督。在全市6个街道29个社区分别成立软环境建设社区工作站,设立了软环境投诉举报箱,聘请了35名义务监督员、35名软环境信息采集员、70名软环境建设志愿者,定期不定期地在社区开展宣传教育、政策咨询和意见征集工作,有效发挥了社区组织的监督作用。三是行政监督。市纪委监察局、市软办、市纠风办、市法制办、市价格监督检查局、市商务局、市经济局、市政务公开办等部门公开了监督电话,抽调有关部门人员组成明察暗访组,定期或不定期实施行政效能监察。 创新机制,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以“三个中心”(促进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设在经济局;外来投资企业全程服务代理中心,设在商务局;督办督查中心,设在软环境办)、“两个领导小组”(重大项目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领导小组)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构建企业服务网络,以集中座谈、上门问需、函询问需、电话约谈等方式,主动了解企业需求及生产经营状况、发展动态、存在的困难等,做到“用服务吸引企业、用服务扶持企业、用服务留住企业”。重点抓好《重大项目和企业代办制度》及《软环境服务监测点制度》等制度的落实,对市政府重点工程和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实行领办和协调服务机制。对进入“绿色通道”程序的审批项目,行政审批部门要实行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在权限范围内限时办结。对市重点项目沈阳机床临江大型铸件生产基地项目和博联特科技有限公司羚羊铁勘查和综合利用项目的在建和续建工程予以扶持,协调解决开工前期的手续、项目建设“三通一平”及融资难问题,保证项目顺利建设,使企业家能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优化流程,加快政务服务大厅建设 按照省市要求,在对全市审批项目进行认真清理、削减的基础上,着重在进一步优化审批工作流程上下功夫。鉴于新大厅在建,为做好进驻新大厅的铺垫和衔接工作,启动临时政务公开大厅,购置和安装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和音视频监控系统及指纹考勤设备。今年6月9日,临时大厅正式启动运行,全市具有审批权限的37个部门共355个审批项目(包括收费项目87个)全部录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首批17个部门247个行政审批项目已经入驻大厅办理,采取“集中办公、并联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工作方式,严格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极大地减少办事程序,简化办理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实现了“一门接待、一次说明、一站批复、一口收费”。截止7月26日,大厅已接审批件582件,办结审批件562件,实现办件收费3.8万余元。 为进一步加大涉软案件查办力度,把涉软案件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的重点,整合纠风、执法监察、案件检查、党风等力量,从重从快,严肃查处一批有震慑力、投资者满意、老百姓满意的涉软案件,对执纪不严、有意护短或压案不查的要从严查处并追究领导责任。加强对涉软案件的领导,实行领导包案、专案查办、快查快结等制度,坚持涉软案件必须严查、查实必须重处、处理必须曝光,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今年通过受理投诉,从中发现案件线索7件,初核7件,立案2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