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俺村还是一个穷山荒岭的‘茅屋村’,现在却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新村,多亏村支部带领俺村走对了路。”在临江市闹枝镇黑松村村口,70多岁的张老汉这样诉说着自己的喜悦。 黑松村这个人均土地不足一亩的村落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空壳村”,如今却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小康村。在这里,村民住的是楼房和别墅,用的是秸杆燃气;在这里,村支部给大学生发补助,为老年人交保险;在这里,村民们每年都能从集资入股的水电站分到红利……这个让其他村“眼红”的村落正是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才走上了工业富村、种养富民的发展道路,创造了迅速崛起的奇迹,成为十里八村有名的富裕村。这个村多次被评为临江市、白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经济发展先进村。 为了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黑松村党支部一班人把改革发展当作自身的责任,勇于改变旧的产业模式,引导村民念致富经、打科技牌,走科技兴村、特色富民之路,修桥、铺路、上程控电话,安装有线电视,建电站,开发旅游山庄,发展大棚山菜……黑松村由穷变富,由弱变强,在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一个个不平凡的脚印。 解放思想找突破,工业富村勇创新。由于村里土地紧张,产业更是一穷二白,这个村曾经被称为“空壳村”,但是村支部班子成员没有囿于现状,而是解放思想,寻找突破口。黑松村有一条二道沟河,具备极佳的水电站建设条件,在深入调查研究、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该村党支部决定建设水电站。 村支部成员率先投资入股,村民们也都积极入股,3天时间就筹集资金200多万元,之后又贷款180万元,1997年10月,“黑松村富民电站”顺利建成投产,年实现利税80万元,解决了23名村民的就业问题,电站的建成投产,迅速偿还了黑松村多年欠下的巨额外债。2006年,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投资筹集1000万元兴建了富民电站二期工程,把富民电站建成了大型水电站,经济效益翻了3番。村党支部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积极筹办,2008年10月又建成“黑松爱民水电站”,今年黑松村计划再新建水电站一座,使电站收益成为该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的重要资金来源。 有限土地谋脱贫,点土成金作特产。黑松村人均土地不足一亩,村党支部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为村民致富拓宽渠道。村党支部筹措资金260万元成立了黑松富民冷冻食品厂,引进甜玉米项目,当年就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带动260多户农户从中得到实惠。村里还成立了黑松村甜玉米生产协会,协会与80户农民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农户将土地折股入社,每亩土地每年获红利500多元,是以前种植普通农作物收入的2.5倍,形成了“支部+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甜玉米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该村还建成以种植山芹菜、刺嫩芽为主的日光温室,带领农民发展中草药材、山参保护地、山芹菜保护地,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村民迅速脱贫,迈上了小康路。 发展成果惠村民,尊老爱幼促和谐。黑松村集体富了,班子成员常说:“钱是集体的,不是我们个人的,一定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村民最需要的地方。”2005年,村党支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投资300万元在该村建设小康示范村,经过努力,32户村民搬进新家,村里修建了水泥巷路、1栋五层楼的农民公寓和3栋别墅。2006年,黑松村投资750万元完成小康村二期工程建设,新建村民住宅3600平方米,新建水泥路5000米,新上一座秸秆燃气站供260户村民使用,新建蓄水池、新铺管道,完成自来水改造工程。支部还积极协调社保部门为村民投保,目前全村参保93人,现已有4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村里还为全体村民交纳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用,此项费用年支出1.5万元。村支部格外注重教育投入,新建1所700平方米的标准教学楼,并对本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给予500元至2000元的生活补助。截至目前,该村共资助了6名贫困学生,累计支出近1万元。老有所养,少有所乐,楼上楼下,电气电话,这样的小康生活是许多村民的梦想,如今在黑松村,村民的小康梦想已经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