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市把党员干部社区内的监督工作结合临江社区实际,抓好建章立制,健全和完善社区有关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来管人管事,促进了社区内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建设。 一是建立居住社区的在职党员干部档案管理制度。居住社区的在职党员干部档案包括:适时更新在职党员干部名册(名册中要体现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职务,特长、联系方式),廉政文化建设“多向”监督反馈卡,“访贫思廉”帮扶手册,社区信息反馈卡,参加相关会议和活动记录情况,相关公示内容等。 二是建立流动党员和离岗退休党员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和离岗退休党员每半年至少到社区报到一次,对于不按期报到和不按期缴纳党费的流动党员和离岗退休党员,要及时下发告知书,提醒其及时报到和缴纳党费;对于拒不服从管理的流动党员和离岗退休党员,依据《党章》规定对其做出相应处理。 三是建立社区民意信访“责任制”。各社区居委会要在醒目处悬挂民意监督箱,公布民意监督电话,安排专门干部接访,使廉政文化进社区真正体现民意,为民办实事、做好事。 四是建立社区居住领导干部“扶贫思廉”结对帮扶制度。建立社区居住领导干部“扶贫思廉”结对帮扶制度,即在单位和社区党组织见证下,党员干部与社区筛选出的一户贫困户(弱势群众)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做到“三落实”:落实帮扶内容,落实帮扶措施,落实帮扶时间(一般为一年)。有关帮扶情况党员干部要记载在“访贫思廉”结对帮扶手册里。领导干部的“访贫思廉”结对帮扶手册要保持适时常态记录,要求每年不少以4次。记录的内容包括帮扶内容、帮扶措施、被帮扶的贫困户(弱势群众)签字、领导干部的体会心得。“扶贫思廉”结对帮扶手册年底交社区存档。通过结对帮扶制度的建立运行,一方面使困难群众得到了帮扶,解决了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也使领导干部在接触、帮扶贫困群众过程中受到深刻教育,以此来强化领导干部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关爱民生的作风,进一步树立领导干部的“民本意识、使命意识、公开意识、公论意识和口碑意识”。 五是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监督反馈制度。在社区设立廉政文化监督民意箱。社区通过组织在职党员干部互评、自评、居民代表访谈、问卷调查等措施,对党员干部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办实事进行考核、评议,并对在社区居住的领导干部每年年底按期填报廉政文化 “多向”监督反馈卡上签署评语。廉政文化 “多向”监督反馈卡一式3份,一份存入社区的“居住社区的在职党员干部档案”,一份存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一份存市纪委备案,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加以考核。通过实施自我监督、单位监督、家属监督和社会监督,建立起对居住社区的领导干部八小时内外行为的全程监督反馈机制,使廉政文化监督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六是建立社区党务、政务、居务工作公开制度。社区在醒目位置设置固定的公开墙或公开板(包括社区机构人员组成,社区自然情况,社区党务、政务、事务及其他公开栏,回音壁六个板块),对社区党务、政务、居务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进行公开。社区每季度要定期投发“居务公开信息反馈监督卡”,向社区居民代表告知上个季度社区党务、政务、居务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以及下个季度的重点活动和事项,征求居民对社区党务、居务的意见和建议。社区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居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制约作用,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在职党员干部担任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的,要及时参加社区党组织与驻社区单位联合召开的每半年一次的党建工作联席会。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按时参加由社区每季度定期召开的党群民主议事日,具体评议社区党务、政务、社务方面必须公开的事项及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 七是建立在职党员干部评先选优、奖励晋级、提拔任用、民主评议征询社区意见制度。围绕党员干部参与社区活动、注重邻里团结、加强廉政建设、发挥先进作用等方面情况,进社区征求意见。征求的意见要有一定代表性、有一定规模,分“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格次。其中对于评价“较差”超过50%的党员干部,不得列为评先选优、奖励晋级、提拔任用对象。 随着各项制度的建立,廉政文化进社区的活动逐步开展起来,社区内党员干部风气正了,百姓的赞誉声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