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网

 找回密码
 点这里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临江老照片
临江网 首页 临江资讯 查看内容

60年的辉煌 铸就临江殷实的小康之路

2009-8-28 09: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63| 评论: 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临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建国初期的边陲小镇,到改革开放,特别是一九八五年以后,临江由镇设区,遂设县变市。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由建国时期的6.4万人发展到现在的17.4万人,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亿元,比1985年增长25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68元,比1985年增长9.2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9446元,比1985增长11.8倍。

回眸岁月的峰峦,从建国初期的贫穷落后,到大跃进、人民公社、直到改革开放的30年,可以说临江也走过了艰辛曲折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临江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也是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最快,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一个时期,是人民群众在改革的大潮中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八十年代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居民收入有较大增长,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

由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配的因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发展完善,可以说改革为我市居民带来了丰硕成果。随着分配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临江市的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主体多元化,来源多样化的新态势。

从总量上看:临江市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1862元,比1985年建区时的1092元增长20倍,比1992年撤区设为县的1944元增长11.2倍,(1993年11月28日,撤县设为临江市)、比2000年9643元增长2.3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9446元,比1985年729元增长13倍,比1992年1550元增长6.1倍,比2000年的4700元增长2倍。农村人均纯收入5268元,比1985年573元增长9.2倍,比1992年853元增长6.2倍,比2000年2980元增长1.8倍。从人均纯收入能查到的资料为1975年的75元,增长了72.24倍。1985年建区到2008年,临江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4.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1.3%;农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0.1%。

数海扬波,惊涛拍岸,通过以上数据充分展示,毫无疑问,临江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市人民生活步入了小康生活的快车道。

从发展看:从建国初期的贫困、到改革开放初期恢复,我市人民生活有了改善,随着临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临江市自建区以来收入格局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1985年--1992年的收入波动增长阶段。临江市为城镇改革开放搞活企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搞活企业,搞活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推出了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大力推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给整个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城乡流通领域更加放开搞活,大量公司应运而生,私营,个体经济繁荣活跃,经济增长快速向前。7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9%。

由于城镇大多数企业实行奖励基金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加之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改革,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85年的1332元增加到1992年的2207元,平均增长8.8%。

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573元增加到1992年的853元,平均年增长5.8%。

二是1993--1997年的收入呈高增长阶段。随着国家《关于调整“八五”计划若干指标的建议》政策的出台,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和建市以后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临江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以农村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成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农村基础地位得到了加强,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930元增长到1997年2615元,增长了2.8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5%。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改革赋予了临江农村经济更多的活力。城镇货币性工资收入增长快速,由1993年2544元增长至1997年的3927元增长1.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3%。

三是1998--2008年的收入为稳步、协调增长阶段。1998年以来,我市居民收入逐步形成了稳步、协调增长的态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8.9%;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6.7%;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平均增长13.5%。主要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突出了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工业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资性收入加大。农村通过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我市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使农村收入稳步增长。民营经济增势强劲,民企扩张迅速,为增加居民收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临江市通过改革增强了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各项经济指标都出现了历史新高,经济发展呈现出“工业增长快;投资增长快;民营经济发展快;吸引外资增长快”的“四快”态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后劲十足。

从收入来源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抢抓机遇,创造财富,推动繁荣,城乡居民的收入呈现多渠道,多元化的格局。

农民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由集中统一分配为主变为家庭经营为主集体为辅的格局转变。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包括在乡镇企业就业收入,本地务工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农村税费改革同粮食直补,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城镇居民由过去标准工资“一统天下”,逐步向标准工资、奖金、津贴“三足鼎立”的格局转变,非工资性增长异常迅猛,随着金融产品的日益涌现,居民理财的收入方式也越来越多,炒外汇、买股票、购房产、入保险的增收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二)、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步优化,消费方式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转变

2008年,临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5049万元,比1985年9780万元增长13.8倍,比1992年25716万元增长5.2倍,比2000年64640万元增长2倍,平均每年增长12%.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按照使用方式,消费零售总额分为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居民消费为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不断增长,社会消费用于满足社会共同的消费需要而日益扩大。在消费总额中,我市的居民消费占有90%的较大比重。

随着临江市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具体特征:一是改变了长期以来以吃、穿为主的单一格局,用于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支出明显提高。2008年用于吃穿,在支出中的比重下降到46.8%,并且,饮食结构由以粮食为主的“主食型”转为营养齐全的“副食型”。人们对食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需求,更加重视和讲究营养;副食品中食油、肉类、家禽和鱼虾等消费品种增加;城镇居民购买天然食品或半成品增多;衣着打扮更加注重美观、时尚和品牌;面料趋向中、高档化,反映生活状况的恩格尔系数达到38.7%,实现了小康水平。二是日用品消费趋向中高档,耐用的机电消费品已走进城乡居民家庭,日用品支出与生活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并且消费的重点已转移到非必需品上。三是在物质消费资料为主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消费性支出。人们更加注意身体健康,而在吃穿用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消费重点开始向文化娱乐方面转移,这也正是逐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文化、教育、旅游、娱乐消费已成为居民休闲的一种时尚。四是过去以单一型消费为主向多元化发展,增加了服务性,劳务性的比重,因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五是农民家庭由自给性为主向商品性消费转变,农民的商品性消费的比重逐年提高。六是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5.7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1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10.7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16平方米。在居住面积增加的前提下,居民的住房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更多讲究宽敞、现代、舒适。

城乡居民在消费的同时,也注重资本积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大幅度增长、转向潜在的购买力。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12663万元,比1985年4869万元增加16394万元,平均增长11.8%,人均储蓄额由2008年的12236元比1985年279元增长43.8倍。

(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整体上已由量的满足阶段转向质的提高阶段。

建国60年来,临江市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形成了一个由量的满足到质的提升的跨越性阶段。

从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看:我市居民消费质量经历了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移的过程,居民消费能力随之不断升级,消费周期越来越短,折旧越来越快。从十几年前追求“三转一响”的“老四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消费重点主要是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消费结构剧变期。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成为集中消费的热点,并迅速普及。“新四件”基本普及之后,消费升级转型也有了明显的加快,居民在消费选择上愿意花更多的钱添置和更新以家电为代表的高档耐用品,移动电话,空调器,家用电脑等新的消费品又逐渐进入了城乡居民家庭,拥有量显著增加。目前我市居民消费结构从总体上处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现代型过渡的阶段。传统的衣食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以住宅,汽车,旅游,信息通讯等为代表的现代化消费热点已经形成。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刷卡消费,网络购物,电子商务,送货上门消费方式增加较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出现了一批新的亮点。

不仅居民消费质量升级,人口整体素质也得到了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行计划生育的思想得到转变。多数城乡居民受落实《吉林省计划生育条例》,提倡晚婚,少生优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宣传教育。生育观念得到了彻底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5年的5.2‰下降至2008年的1.8‰。以人为主体的消费群体的总量得到了控制。计划生育使更多城乡居民消除了贫困,走向富裕。

二是树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促进了我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实现小康的过程中,人们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基础教育普及。市政府加大力度推进载体建设,搭建了新型教育平台。使全市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和职业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合理调整了中小学布局,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2008年全市有中小学校85所,在校学生16056人,投资400万元的临江市一中完成了初高中分离,并扩建校园8850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投资2267万元的外国语学校,快速发展。从人口素质上看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较,我市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629人,每十万人口中有3044人,比1990年的844人增长113.6%;具有高中(包括中专)文化程度的有37033人,每十万人口有20029人,比1990年的16691人增长119%;具有初中文化程度有69500人,每十万人中有37588人,比1990年的26928人增加139%;全市文盲,半文盲人数占15岁以上人口的百分比由16.4%下降到5.6%,减少10.8个百分点。临江市人口文化程度在十年时间内有了明显的变化。人口文化素质演进,直接牵动着我市人口与经济、婚姻、家庭、就业、市场的神经,推动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三是更加重视健康消费。人们都明白“有啥别有病”的道理。政府注重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用于医疗和保健的支出逐步加大,全市人均预期寿命得以延长。7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2.7%上升到2000年的4.0%。十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市委市政府为消除长期以来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烈性疾病和地方病,拨付了大量资金,开展大规模的疫病防治,促进了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目前临江市已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系统,有效地控制了疟疾、克山病及“非典”“H1N1”防治等。到2008年末,有卫生机构131个,卫生机构人员1368人,拥有病床924张,比1985年增长34张。

四是精神生活需求迫切。目前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以及消费品市场的供求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支出需求不断攀升,居民消费逐步向服务性消费领域分流,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20年前不知电视为何物的临江人,现在已用上了高清晰电视,目前全市有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1座,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7.16%和96.61%。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5.6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3万户。2008年,对102个自然村屯3689户农户安装了“村村通”直播卫星设备,解决了我市偏远山区看电视难的问题。个性化的时尚生活带来了第三产业的层级变革,新兴的文化休闲产业展现了勃勃生机。

(四)、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居民生活的方便和保障制度显著提高。

建国以来,临江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配套设施,并加强了农村饮用水、乡村道路、通讯、厕所卫生及照明条件的改善。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增长,使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的机会大大增多,产品市场销售顺畅。生活配套设施进一步得到改进。

临江市政府十分重视改善居民的生活设施,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逐年增多。改善了居民用水条件,2008年末全市供水管道总长度94.2公里,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目前的97.7%,城市公交运营车辆已达到769辆,全年交通运输总量达到362万人次。对市内实行了集中供热。投资1.6亿元的220伏一次变电工程投入使用。聚宝、元宝、大松树等中小型电站形成了发供用一条龙的供电体系。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环境的改善,减少了城市污染,2008年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979.8万元。主要污染物SO2排放量2320吨;COD排放量2187吨。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为全市人民的安居乐业,增强体质创造了良好条件。

进一步加强了通讯设施建设,2008年全市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6929万元,比上年下降1.1%,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万门,年末固定电话达到34870部,比上年减少7042部;移动电话达到8.8万部,比上年增加14000部。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3万部,电话普及率达到71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 7948户。

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市五个街道成立了22个社区。对加强城市建设的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的总体功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化服务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落实,实现了最低保障制度。2008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024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7847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为82859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人数为 56826人,参合率达87.7%。

全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9639万元,比上年增长33.7%,支出15772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全年21368人城镇居民得到 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基金4061万元。4803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发放低保基金336万元。贯彻落实了企业劳动保险条例,大病医疗保险制,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了人民生活社会保险体系。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实,临江人民脚下的小康之路步伐愈发显得坚实而有力。

6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临江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巨变,从温饱到小康的发展之路,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是伟大的实践,也是一项更加艰巨、更加宏伟的工程。党的十七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加深入人心。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具有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新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证,必将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更加富裕注入强大动力。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下级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