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白山市政协副主席张学希一行来临江调研关于临江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 副市长赵从军向调研组汇报了临江市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他说临江市共有中小学校86所,其中:省级重点高中2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初级中学15所,村级以上小学68所;全市在校学生16851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3305人,初中在校学生5410人,小学在校学生7344人。全市现有教职工1827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240人,初中专任教师421人,小学专任教师893人。全市副高教师126人,中级职称92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持证上岗率100%。城区学前3所受教育率85.9%,农村学前1年受教育率85.9%;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无流失生;初中入学率98.5%,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2009年辍学率1.2%,初中毕业率100%;15周岁义务教育完成率98.5%,17周岁完成率95.4%。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创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段升级,德育工作扎实有效,1993年,率先代表吉林省通过国家“两基”验收,被评为“普九”先进县。1998年、2002年先后两次代表吉林省接受国家教育督学团的“普九”成果巩固提高情况复查,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连续多年被白山市评为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先进单位,受到白山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2000年以来,市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首先,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提高了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2007年下半年,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市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500元,与全省的标准相统一。免收了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住宿费,并把住宿生的“一补”资金由原来的小学每人每生1元、初中每人每生1.5元提高到小学2元、初中3元。其次,加大了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的投入力度。从2001年至今,临江市累计投入1.7亿元,用于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建设、危房改造、校园绿化美化和硬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内部设施和各种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等等,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改变。截止2006年末,全部消除了历史上存在的危房。农村中心校以上学校80%实现了楼房化、寄宿制。农村中小学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第三,建立扶困助学长效机制。2008年成立了临江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立了“扶困助学”基金,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得到有效保障。我市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通过目标管理、落实责任、以奖代投等多项措施,加快了布局调整步伐。几年来,临江市农村所有学校均进行了新建扩建,校舍面积由原来的8.3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15.8万平方米。合并、撤消学校33所、教学点48个。全市学校的数量由2001年的116所调整到现在的86所。以往学校规模小、布局分散、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严重、教育质量差的现象得到根本改观,农村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日趋集中,基本形成了布点均匀、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均衡的学校发展新格局。 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临江市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从校舍、师资、教育装备三大教育要素入手,计划利用4年时间,把全市中小学建成达到省、市级规范的标准化学校。在促进学校硬件设施上水平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2004年,启动了以“校园无死角,处处都育人”为目标的第一轮校园文化建设。按照白山市教育局的要求,又把校园文化建设上升到园林化校园建设的高度,切实提高育人环境。为加大教育目标管理的实施力度,在每年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政府都与各乡镇政府签定目标责任书,将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指标分解细化,纳入对乡镇政府及一把手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直接与镇长个人的政绩挂钩,强化了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带领有关部门到学校现场办公,随时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根本。我市坚持名师强教战略,把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实施素质教育的治本之策来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评价观,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和教学指导体系。切实重视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配备,注重校长的选拔和培养,强力打造科教兴市的特色品牌,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和谐、科学发展。 调研组一行视察了市建国小学,张学希副主席及白山市政协常委、委员对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 |